安徽煤炭网 锻造矿建品质基石——中煤三建宝兴源项目部的质量攻坚小记 (李继峰 谭宇辰)-安徽煤炭网

锻造矿建品质基石——中煤三建宝兴源项目部的质量攻坚小记 (李继峰 谭宇辰)

严把毫米关,施工标准更高

集团公司领导在宝兴源项目检查工作质量

机电班的师傅在交流卡片上的小目标

党员督查组在 现场排查安全隐患


在陕西神木市北侧的地层深处,中煤三建三十工程处宝兴源项目部的工人们正在书写着一份特殊的成绩单:他们用定向钻探技术破解地质难题,用系统化维护保障设备运转,用"目标墙"激励技能提升。当这个团队在复杂地质条件下创下月进尺1413.8米的纪录时,展现的是现代矿建工程中技术、管理与人才融合的力量。

技术先行照亮未知之路

面对掘进工作中最大的“拦路虎”——探放水工序,项目部选择了技术破局。改进的“千米定向钻+短钻”超前探放水技术,如同为巷道装上了“透视眼”。通过长距离定向钻探,那些隐藏在岩层后的水文地质秘密变得清晰可见。

“现在我们可以提前30米就知道前方水文地质概况,就像有了透视眼一样。”一位钻探工人这样形容。这项技术不仅将探放水对掘进的影响时间降低了30%,更重要的是,它让施工从“盲人摸象”变成了“精准导航”。技术人员可以根据精确的地质预报,提前调整施工方案,将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设备为脉保障持续运转

在检修车间,检修工杨卫江正仔细填写设备维修记录。“每一次检修,处理设备故障,我们把使用时间、故障原因、处理方法等在记录本上,一一写清楚。”他指着厚厚的记录本说。这本看似普通的记录,却是设备管理的"宝藏"

项目部创新推行“定期点检”工作法,为每台高价值设备建立《健康档案》。就像老中医“望、闻、问、切”,工人们通过看、听、摸、测,提前发现设备隐患。“设备也是有生命的,”机电工张贡献说,“你平时对它好,关键时刻它才不会掉链子。”

三年来,项目部没有出现设备“病马拉车”现象,这背后的秘诀就是:变“事后抢修”为“预测性维护”。设备完好率的提升,直接带来了施工效率的飞跃。

人才为本汇聚大能量

在项目部每个班组的显眼处,都有一面特殊的“目标墙”。上面密密麻麻贴着职工们的小目标:“每周掌握一项打眼新技巧”、“本月设备零故障”......

打眼工陈敬星的目标是“每周掌握一项打眼的新技巧”。他的记录本上详细记录着学习内容。近三个月来,他先后为班组的工友传授“钻头精准定位法”“钻杆维修技巧”等知识,提高了打钻班整体操作水平。连续三季度夺得矿方大比武冠军的他笑着说:”每天进步一点点,一年下来就是一大步。”

项目部将宏大目标分解为个人“微目标”,量身定制推进计划。党支部书记庞小合解释说:“一口吃不成胖子,这就是我们‘目标墙’的初衷。让每个职工都能在自己的节奏中进步。”

创新赋能推动大变革

创新在宝兴源项目部不是口号,而是融入日常的习惯。项目部机电队从采煤工作面设备列车中获得灵感,设计加工了滑翘式行走结构物料架。这个看似简单的发明,将物料搬运距离由5080米缩短至20米,既提高了工作面质量标准化,也减轻了劳动强度。

“每次看到自己的小发明真的用上了,那种成就感比发奖金还高兴。”一位参与改造的吴腾辉说。这种鼓励创新的氛围,让项目部涌现出许多这样的小改革、小创新,积小胜为大胜,持续推动着工程质量的提升。

系统融合打造生态圈

技术、设备、人才在宝兴源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技术革新为设备运行创造了更好条件,设备管理为人才培养提供了实践平台,人才成长又反过来推动技术创新。

每月初,项目部围绕“目标墙”,邀请职工代表上台讲述自己的学习故事。这些朴实无华的分享,往往最能打动人心。“听到工友讲怎么排除一个故障,怎么改进一个工具,我们都能学到很多东西。”岗位标兵张红飞说。

这种系统化的管理,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成效:在遭遇地质复杂构造的条件下,项目部创下大断面施工纪录;技术考核全员达标,平均得分提升12分,达到93分以上,实现零工伤零事故。

在井下综掘机仍在轰鸣。但对于宝兴源人来说,这轰鸣声是品质工程建设的交响乐。他们用技术照亮前路,用精密呵护设备,用匠心锻造品质,在千米井下谱写着矿建工程的质量新篇,每一米进尺,每一道工序、每一片锚网,乃至每一枚螺丝钉,都是他们对矿建百年品质承诺与践行。

李继峰 谭宇辰
单位:中煤三建神木分公司办公室

 

 

 

 

 

 

 

 

 

首页    公告栏目    锻造矿建品质基石——中煤三建宝兴源项目部的质量攻坚小记 (李继峰 谭宇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