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煤炭网 《731》电影观后感:以记忆为炬 护文明不熄(何茂好)-安徽煤炭网

《731》电影观后感:以记忆为炬 护文明不熄(何茂好)

 

当银幕上“如何让历史不再重演”的诘问落下,影院的寂静瞬间漫溢每个角落,连自己的心跳和呼吸都变得格外清晰。“永不遗忘”四个字说出口轻如鸿毛,可陷在黑暗座椅里才懂,这份承诺的重量重逾千斤——真正的考验从不是把苦难记在纸上,而是如何将那些浸着血泪的记忆,酿成守护当下的“精神免疫力”。

一、黑暗中的心跳:历史叩问下的灵魂震颤

银幕上,日军用“配合健康检查、参与防疫研究就能换来自由”的谎言,将无辜百姓骗入地狱:冻伤实验里,四肢在严寒中逐渐发黑坏死;毒气实验中,挣扎的身影在密闭空间里慢慢瘫软;活体解剖台旁,孩子们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被开膛破腹,跳动的心脏在沾满鲜血的手中格外刺目。看到这一幕时,我的指甲不自觉掐进掌心,呼吸骤然变得急促又沉重,连喉咙都发紧。影院里此起彼伏的抽泣声、压抑的倒吸声,让我清晰地意识到:这份震撼与痛苦,从不是我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所有观者共同的灵魂震颤。

恍惚间,银幕场景与记忆中的史料重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中国东北,1933年便以“防疫给水”为幌子,建立了以石井四郎为首的731部队。据史料记载,这支部队每年因烈性传染病实验殒命的“囚犯”便不下600人,而日军细菌战直接或间接造成的中国平民伤亡,更是超过200万。这些冰冷数字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生命的消逝,是人类文明史上永远无法结痂的伤疤。

《731》没有刻意渲染血腥,却以无可辩驳的史实成为刺穿谎言的利刃——影片中每一幕残暴画面,都源自仅存的文献记载,每一个场景都根植于历史证据。当银幕之光穿透被刻意掩埋的黑暗,当无名受害者的遭遇在影院里回响,我才真正读懂“历史不容忘却”的分量:它不是教科书上的一段文字,而是无数人用生命刻下的警示。

二、目光投向现实:警钟长鸣下的文明反思

走出影院时,秋日阳光有些刺眼,可我的思绪却不由自主飘向现实。当年日军口中的“健康检查”,是冻伤实验里刺骨的严寒;所谓的“防疫研究”,是毒气实验中致命的窒息。731部队的暴行,从不是博物馆里封尘的标本,而是镌刻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伤疤,更是悬在每个人头顶的警钟。

如今,“非人化”的阴影仍在某些角落蔓延。斯坦福大学网络政策中心2025年8月的研究显示:政治人物使用“害虫”“叛徒”这类“非人化”词汇的频率,与暴力威胁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当政客在社交媒体使用这类词汇,相关平台的暴力言论会在72小时内平均增加290%,而边缘化群体、青年人对这类极端言论的敏感度,更是比普通人群高出3.2倍。

极端主义的火种更未彻底熄灭。2025年9月,美国保守派政治人物查理·柯克在演讲现场遭枪击身亡,可事件后两党非但没有反思,反而借题发挥:特朗普下令全美降半旗,将柯克捧为“爱国者”并矛头直指“激进左翼”;民主党则聚焦“枪支管控”,继续放大对立。这种“仇恨狂欢”,本质上与731部队对生命的漠视如出一辙——都是对“文明底线”的践踏。

这一切都在提醒我们:文明的防线从不是天然存在的屏障,而是需要每个普通人用清醒去坚守。

三、日常的珍贵:和平岁月中的深刻觉醒

秋风裹着微凉拂过脸颊时,我忽然停下脚步——原来那些习以为常的日常,竟是如此珍贵:能自由呼吸街头带着烟火气的空气,能给家人发一句“平安到家,等我吃饭”,能慢悠悠走在亮着灯的街道上……这些我们视作“理所当然”的瞬间,却是当年731部队受害者们,到死都没能触碰的奢望。

望着路口的车水马龙,我忽然读懂《731》的矛盾与深意:它最残忍的地方,是撕碎了我们对“人性本善”的天真幻想——原来人性中的恶,竟能在权力与谎言的包裹下,残忍到如此地步;可它最温柔的地方,是让我们看清了文明的脆弱:它从不是坚不可摧的铜墙铁壁,而是薄如蝉翼的轻纱,要靠每一代人用良知托住、用责任护住,才不会被黑暗戳破。

我们总说“和平来之不易”,可直到看完这部电影,我才真正理解这句话的重量——如今的和平,是无数先辈用生命换来的;如今的安稳,是无数受害者没能等到的明天。可现实中,仍有人试图歪曲、否认这段历史:有人淡化731的暴行,有人美化侵略战争,有人说“过去的事不必再提”。可历史从不是“过去的事”,731的罪证铁如山,那些无名受害者的遭遇不容篡改——我们唯有坚定捍卫历史真相,才能对得起那些没能等到黎明的生命。

四、归途的沉思:记忆的重量与前行的力量

归途上,电影结尾的画面反复在脑海里回放:日军将受害者称为“马路大”(日语“原木”,意为“实验材料”),活生生的人在他们眼中,只是可以随意切割、丢弃的“道具”。每当想到这两个字,胸腔里就会涌起难以言喻的悲愤——这种对生命的蔑视,是对人类文明最根本的挑战。

影片的诸多细节也愈发清晰:首映式选在哈尔滨(731部队旧址所在地),定档9月18日(九一八事变纪念日),多地影院首场放映时间定在9时18分。这些安排从不是“刻意煽情”,而是用最庄重的方式告诉我们:“你若记得,我便来过”——记住那些无名受害者,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告慰。

导演赵林山说“用影像抵抗遗忘”,影片没有选择宏大的叙事,而是以受难小人物的视角串联故事:可能是一个想回家的孩子,可能是一个想保护家人的母亲,可能是一个想守住良知的医生。正是这些“小人物”的遭遇,让历史变得具体而沉重,让每一个观者都能共情——原来历史从不是“遥远的过去”,而是与我们息息相关的“记忆传承”。

《731》或许无法立刻改变世界,却在每个观者心里刻下了一道印记:那是记忆的重量,是良知的刻度,更是前行的坐标。我知道,这份沉重会一直跟着我,但它从不是负担——带着它拒绝冷漠,带着它坚守底线,带着它守护身边的平凡与美好,才是对那些逝去生命最深切的告慰。

五、结语:以记忆为炬,护文明不熄
 《731》最核心的意义,从不是让我们记住仇恨,而是让我们记住“代价”——记住文明被践踏时的惨烈,记住生命被漠视时的悲凉,记住和平被摧毁时的绝望。它击碎了我们的盲目乐观,却也唤醒了我们的责任:文明的防线,从来不是靠某个人、某个群体守护,而是需要每个普通人用“不遗忘”的坚守、用“有良知”的行动,一点点筑牢。

“你若记得,我便活过”。那些在731暴行中逝去的生命,或许没能留下名字,没能留下影像,但只要我们记得他们的遭遇,他们就不算真正“消失”;只要我们带着这份记忆守护当下,历史的悲剧就不会重演。

当银幕上“如何让历史不再重演”的诘问再次响起,答案其实早已在我们心中:以记忆为炬,照亮黑暗;以责任为盾,守护文明——这便是对那些没能等到黎明的生命,最郑重的承诺。

 

 

 

 

 

 

 

首页    煤矿动态    《731》电影观后感:以记忆为炬 护文明不熄(何茂好)